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中国中医药报头版头条】中药“智”造有个性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1-08-05 点击量:




在江西省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打造出个性化智慧化的诊疗、抓药、煎煮、制剂生产服务链条——
中药“智”造有个性

本报记者 黄蓓

“这套‘未来中医药智慧诊疗、制造、服务系统装备’是在遵循中医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临方用药的个性化特点,集成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打造出的覆盖辨证施治、自动抓药、智慧煎煮、临方制剂、家庭用药指导全功能链条的中医药服务应用新场景。”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中药制造工艺与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杨明介绍。在2021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上,中医药科创中心展出的智能四诊仪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前来体验。“电子医生”为他们开完处方后,数据传输到后台,位于江西省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中药制造工艺与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未来中医药智慧诊疗、制造、服务系统装备”便开始忙碌起来。

数字时代的“前店后坊”

排队挂号候诊,老专家望闻问切,开好药方后,药剂师将中药饮片逐味手抓秤量、均分,再挨个打包,百姓把一包包中药拿回家用砂锅煮开、慢熬……一直以来,这些场景是人们印象里中医“慢”和“繁”的生动写照。

如今,这种“慢”和“繁”正在被现代科学技术重构。

“通过开发一套中医药特色装备来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研发这套‘未来中医药智慧诊疗、制造、服务系统装备’的初衷。”杨明说。

2020年10月19日,江西中医药大学与江西省赣江新区管委会签署了联合筹建协议,共建中药制造工艺与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今年5月,这套装备已经完成设备调试正式投入使用,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体验。

“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给我们看病就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令人震撼。”6月18日,江西南昌市民张先生在体验后由衷赞叹。

“这套装备具有智能、个性、柔性、快速等特征,能够实现个性化诊疗、精准化制剂、智能化制造、定制化服务。我们称它为数字化时代的‘前店后坊’。”杨明解释说,前端为“店”,中心设有智能四诊区和老中医诊室,患者可以在这里完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四诊合参。后端为“坊”,可以完成智能抓药、个性化煎煮和临方制剂。而在中心外,高速物流配送和人工智能服药助手,可以节省患者等药取药时间,实现人性化用药指导。

目前,南昌市已建成中医药智慧系统装备实验场地4500平方米,赣江新区预留了300亩规划用地作为系统装备后期建设使用。该系统可以实现20秒一个处方,日煎煮量2万方,与江西省中医院实现互联互通,服务范围将覆盖江西全省。

煎药房的“智慧大脑”

如果要给这套装备定义一个“大脑”,那么煎药模块的中药煎煮方案智能决策系统就是“智慧大脑”。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此乎。”中药汤剂作为中医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其煎煮大有讲究。煎煮的器具、火候、次数、水量等,都与最后的疗效息息相关。

“但现阶段我们的中药煎煮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患者自煎则不明药性、不知其理、不晓煎法,医院代煎又存在千方一煎、交叉污染的情况,正所谓‘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现在的痛点正在于此。”杨明说。

“我们将海量的中药处方和煎煮方法输入到系统中,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学习,形成算法,根据算法结果进行智慧决策,计算出处方的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参数,然后进入煎煮环节。”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王学成介绍说。

银翘散和四君子汤的煎煮成为这位“人工智能煎药师”的毕业考试。王学成在测试时也很忐忑。

“如果银翘散的煎煮时间超过15分钟,四君子汤的煎煮时间低于30分钟,就说明我们的系统不靠谱。”最后结果显示,银翘散的煎煮时间为10分钟,四君子汤的煎煮时间为40分钟,达到了预期效果。而后,他们对方剂进行加减,系统也准确识别了方剂的类型,作出了准确决策。

据杨明介绍,开发中药煎煮方案智慧决策系统、中药制剂柔性制造系统等全新模块,需要中医学、中药学、机械制造、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等领域的专家资源,跨学科通力合作,完成不同单元模块的设计,最后再系统集成。

患者的“贴心管家”

“中药汤剂携带不方便,出门不好带不好保存。”

“在家煎煮中药太麻烦,火候也把握不好,不小心就煮干了。”

这是很多患者服用中药的小苦恼。

为了满足患者的定制化用药需求,建设多品种、中小批量的中药临方制剂生产线显得尤其重要。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为突破大批量单一品种的生产模式、提高设备的专用性,中心在这套系统装备中加入了柔性制造元素。

“这个单元能够根据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以适宜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根据患者的个性化需要,柔性制造丸剂、颗粒剂、片剂、胶囊等不同剂型,提升了多品种定制化中药的生产效率 。”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伍振峰介绍说。

此外,个性化的用药指导也十分关键。“所谓热病凉服、寒病热服。中药的温度控制在多少,急服还是缓服,饭前服还是饭后服,晨起服还是睡前服?这些都大有讲究,而我们现在的医疗系统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杨明说。

基于此,中心设计了一款智能温药器,通过读取中药杯上的二维码信息,温药器能够自动设定温度和提醒服药的时间。

“未来我们还将结合智能穿戴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患者的健康数据,供医生调方决策,实现从初诊、用药、复诊、调方到康复的完整闭环。”杨明说。(黄蓓)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网页链接:http://paper.cntcm.com.cn/html/content/2021-08/05/content_634524.htm

部门审核:薛铁瑛

责任编辑:杨清跃


关闭